湘江風光帶的環保垃圾箱
湘江風光帶是長沙的一張名片,每天都有游客和市民來此游玩休閑,環保垃圾箱成了保護環境不可缺少的公共設施,但同時也隱藏著不少環境問題。上周末,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肯德基曙光公社環保偵探隊派出數名大學生,“臥底”杜甫江閣至猴子石大橋段湘江風光帶,調研湘江環保設施與游客行為,力圖揪出湘江風光帶污染背后的“真兇”。
通過實地勘測和分析,大學生環保偵探們發現,因為靠近杜甫江閣主庭,過往游人多,果皮箱不堪重負。在對游人環保行為的調查中,桶內垃圾太滿、太臟、清理不及時成為阻礙游人環保行為的關鍵。根據大學生實地調查,劉永成同學建議,湘江風光帶可以分地段、分時間清理垃圾桶。在杜甫江閣和棋牌室等人流較大的地方,以4小時清理一次垃圾桶很是理想,如果遇到周末,可以加大清理的力度。
歷經兩個小時“臥底”,環保偵探孫亞男發現,在清理過程中發現各類垃圾的比率不一,其中以落葉和廢棄紙巾為較多,而生活類垃圾幾乎占據了整個垃圾的80%。在生活垃圾中,廢棄飲料瓶所占容積過大,其投放直接影響了鋼木垃圾桶內部容積的合理使用。這類垃圾的產生往往來自游人,雖然大多數垃圾桶都設有“可回收”和“不可回收”兩類,但人們對垃圾分類了解不夠,分類并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,加大了環衛工人的工作難度。所以,偵查員認為在加大對垃圾分類宣傳的同時,可以根據垃圾分類不同的特點,對垃圾桶外形進行獨特的設計。比如電池這類“可回收”的垃圾,垃圾桶外形可以設計成電池的正負極;而“不可回收”垃圾桶,外形可設計成透明玻璃狀。“這樣人們一看垃圾桶外形,就明白該把垃圾投進哪個桶”。
環保偵探堯盼男發現,從杜甫江閣到橘子洲頭大橋,每250米就設置有不銹鋼垃圾桶。大部分垃圾桶以雙排排列,而大橋附近多以單排排列。但是,在河灘及枯水期河床上,卻少有設立垃圾桶,讓不少有環保意識的游人難以文明投擲垃圾。
您可能還喜歡: